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新闻动态 正文

【媒体聚焦】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专访】武仙竹:从旧石器考古中追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16:30     访问次数:

新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网>综合新闻>

正文

【媒体聚焦】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专访】武仙竹:从旧石器考古中追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 2020-10-21 09:02 点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进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会后,中国社会科学网就相关问题对我校教师武仙竹进行专访。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如何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中国考古学建设,重庆市考古学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武仙竹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为考古工作者,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讲话,您是怎样的心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对于推动我国考古学建设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武仙竹:作为从事考古学科研与教学近40年的工作者,在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讲话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考古学建设的讲话,对我们实际工作具有原则把握性、方向指引性和学术擘画性。科学技术具有广泛的国际融合和交叉,但历史学、尤其是考古学研究中,研究素材和成果面貌却具有极大国别或区域特点。我们在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时,首先应把握“中国”素材,对中国研究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从而产生符合实情的科学的考古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讲话,将引领我国考古学科建设工作开创崭新局面。我自身也将积极投身到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考古学学科建设的“春天”。

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展考古研究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武仙竹:今年,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是着眼文化建设深核内容的生动体现。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系统研究和科学传承,不仅在当代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开发文化资源、产生文化效益等作用,而且也是事关中华文化永续发展、代代相传的千秋大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命题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通过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学界对中华文明史增进了哪些认知?

武仙竹:“中华文明起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使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与特点、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规律等取得了整体性宏观认识。如通过浙江余杭良渚遗址5000年前巨型水坝和城址的研究,确定中国早期文明至少在5000年前已形成,中国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通过对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的发现与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广阔的地理范围内普遍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丛体内部各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发展,又相互交流、借鉴,并在中原地区出现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铸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总体貌面的史前文化基因。此外,重大工程的实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中国考古学团队,从人才队伍、软硬件工作环境等方面,为考古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有利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四点要求:比如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请结合您所致力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谈一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的思考和认识。

武仙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四点要求,是我们建设考古学科的行动指南。

首先,在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方面,我们应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历史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律研究。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即具有强烈的自身面貌,以及文化根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生不息特征。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国旧石器文化落后或人类体质进化程度低。实际上,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中国面积与整个欧洲相当,不同气候带、不同地貌、不同生态环境为古居民提供了辽阔演化空间。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已超过1000多处,丰富的文化遗址之间有密切的文化传承性,其石器加工程度低、器型进步过程不明显的情况,是因为中国古居民很早就掌握了环境适应性、灵活机动性、功能实用性等生活经验。中国缺少西方丰富的优质燧石材料,但生活空间大、食物资源丰富,因此利用多样的石质材料、进行简单加工、随时更换和选用工具,既能克服石器生产材料差的困难,又能满足生活需求,同时还养成了灵活机动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正是在这种旧石器时代古居民已培养起来的灵活机动文化特点下,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又选育和驯化了多种农作物及家畜。我国新石器时代具有器类丰富的炊具,如鼎、鬲、甑、釜、甗、鬶、斝、鏊等是世界史前时期最复杂的炊器群,可满足蒸、煮、炒、涮、煎等多种食物加工。相比西方在历史时期长期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烧烤的单一加工方式,具有更多利用食物资源、更优提高生活质量、更利人口增殖等很多优势。在蒸、煮、涮、煎等特色高温加工及进食方式下,中国人很早就养成了使用筷子的饮食习惯。虽然现在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筷子是殷商时期金属质遗存,但很显然,在金属质筷子之前应该有一个很长的使用竹质或木质筷子时期。《通鉴·前篇外纪》有“黄帝作釜灶,而民始粥”的记载,这与新石器时代繁复的炊具群及多样高温食物进食相匹配,筷子的使用应该在史前就已经开始了。小小的筷子,在使用中还持续传承和培育着中国人的体质环境适应能力和文化灵活机动特点。《礼记·内则》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中国筷子,传承着中国从远古以来的道德规范、机动灵活及求实创新的文化基因。

其次,在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大量抢救性考古发掘,以及开展学术研究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都积累了很多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如果田野考古资料不能得到及时整理、出版,或者田野考古资料整理质量不高,都会造成考古信息丢失以及文化传承不够的局面。近年来,我们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中,获得很多重要研究信息,对于文化传承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作用。如湖北巴东店子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中,发现三峡地区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古居民已掌握“对向砸击取髓技术”(一种对哺乳动物管状骨完整剖裂取髓技术),而该技术在以专业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部族之中现在还在应用。再譬如,鸿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鸟类,中国人形容胸怀大志喜用“鸿鹄之志”,形容获得珍贵信息喜用“鸿雁传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是元代诗人见到鸿雁为伴侣殉情时的由衷感怀。鸿雁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但中国考古工作中竟一直未发现鸿雁骨骼。2015年,我们在对重庆宋代老鼓楼衙署遗址进行动物考古时,一次性鉴定发现了代表7个个体的鸿雁骨骼,并且从鸿雁骨骼上鉴定出古人弋射痕迹,通过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阐释,为鸿雁在中国历史时期分布及弋射生产等找到了实物证据。我们在对重庆丰都县瓦啄嘴宋代遗址发掘资料研究中,发现三峡地区在宋代时已规模性培育和发展了油桐人工经济林,为我国油桐驯化和原产地等提供了实物证据,同时也为三峡库区园林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再次,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我自身工作,我认为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要重视科技考古和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二要产学研结合提高考古学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地上文物还是地下文物,要对它们妥善保护、全面传承,必须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科技考古技术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从文物本体、文物价值、文物资源角度,进行创新性保护和传承性利用。文物保护的根本在于人才,我国近年考古工作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力量薄弱、复合型人才不足情况。但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技术失误或认识不够所造成文物损失,是历史的损失,是无价资源的损失。因此,我建议支持在高校建立充足的实验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高校在考古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中,把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培育出满足国家需求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最后,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作为长年坚持在考古学科研与教学一线的“老兵”,我给自己的工作规划是立足国际前沿,从科技考古方面加强中国考古学科内涵建设和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近年来,我先后提出微痕考古和小哺乳动物考古2个专业方向。微痕考古是在西方“微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考古素材和开展丰富实践基础上提出的。西方“微痕分析”是使用光学显微观测技术,针对石器使用痕迹进行分析。而我提的“微痕考古”,是包括多种显微观测技术、数字模型技术、实验考古技术等,对人类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微痕遗迹现象进行系统分析,解析人类历史微痕遗迹的全部内涵,比如文化意识性微痕遗迹、经济生产性微痕遗迹、埋藏与传承过程微痕遗迹等,引导人们把考古工作向深入、微观、实证的思维领域发展,去获取一般考古方法难以得到的研究结果。因此,从“微痕分析”到“微痕考古”,一个看似仅为名称词语的改变,实际是考古学理念、技术体系和成果内容等整体的改变。该学术概念已经被国内很多研究者采用,在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得到推广应用。在小哺乳动物考古方面,小哺乳动物是自然界哺乳动物中的主要群体,但因小哺乳动物个体小,骨壁薄,大多数个体在死亡后各部位骨骼分散离析,因此,在考古发掘中,仅靠传统的地层揭取式发掘方法,很难发现并提取到小哺乳动物标本,必需要采用筛选法、水洗法等,对堆积物中的小动物遗骸进行有目的的搜寻和采集,才能获取小哺乳动物材料。国内外动物考古中,长期关注了地层揭取式发掘方法得到的大哺乳动物标本,小哺乳动物考古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小哺乳动物考古不仅可以了解人类以大哺乳动物作主要肉食资源的食源补充,还是研究人类生活环境的可靠材料,是研究人与自然界动物群互动关系、人类社会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材料。我们在提出小哺乳动物考古和开展该方面工作实践后,现已探索出有关标本采集、鉴定技术、综合研究等一整套成熟技术,该技术已在国内多个重要考古地点得到推广应用,还应邀对西伯利亚地区的重要遗址开展合作研究。可以说,在小哺乳动物考古方面,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在国际第一阵形。我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充满信心,我认为中国丰富的考古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考古学学科建设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国考古工作者深入开展考古实践和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目标一定会实现。

相关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何瑶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07 - 2010 CQNU. All Rights Reserved